【“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事迹】一附院陈旭锋

发布者:zzb发布时间:2017-09-20浏览次数:780

  

陈旭锋同志“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先进事迹简介

  

陈旭锋同志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他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9岁的他已有了16年的党龄。工作15年来他始终以“四讲四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讲政治、顾大局,严守规矩纪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工作中,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以高度的责任心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结合自身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一、不关机的“公用电话”

陈旭锋把服务患者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认为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患者好转、治愈后的微笑,他与人为善,只要有时间,都会走到患者身边与他们亲切地交流。2002年,陈旭锋开始负责科室肺栓塞患者诊治和随访工作,他始终秉持“以患者为友,视患者为亲人”的理念。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吃一种抗凝药,吃多了可能出血,吃少了又没有治疗效果,且极容易受饮食、其他药物的影响,需长期监测并由医师指导用药。体恤到很多患者路途遥远,来医院看病十分不方便,陈旭锋都会主动把手机号码给他们,并嘱咐他们有什么问题就及时联络,转眼间,有些患者就这样与他相伴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因为手机一直24小时开机,手机号也未曾改变,病友们笑称他的电话为“公用电话”。尽管这些电话占用了他大量的私人时间,可这么多年来,陈旭锋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在他的心中,病人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打造ECOM团队

陈旭锋是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典范。2015年,陈旭锋接受了科室ECMO团队建设这一艰巨任务,ECMO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以让心跳停止或没有呼吸的患者维持生命,虽然这项技术在国外已发展好多年,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可借鉴的经验几乎为零。

面对重重困难,陈旭锋并没有放弃,他从头开始不断学习和演练。他代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多方收集资料,仔细研究每个环节,为了先进水还是先抗凝这个极小的细节,大家都演练几十遍,反复比对哪个方法更节约时间,并发症更少。队伍启动之初,在节假日和夜间他多次召集团队,用模拟人进行实时实地操作演练,直到达到预先设定的技术要求。就是这样不断的磨合,不停的总结,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最终确定了急诊ECMO心肺复苏的操作手册,尽管只有薄薄的几页纸,却凝聚了伙伴们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三、不想红的“网红”

不论何时,陈旭锋总是保持着党员的谦逊与低调。2016年,同事无意间拍下的一张照片让陈旭锋 “一夜成名”。照片中他戴着眼罩,和衣而卧,酣睡在一位重症患者的床边,这为年仅15岁的患者有重症心肌炎,为了抢救他,陈旭锋干脆在病床边搭了个简易床,连续守着半个多月。照片一经曝光,便在网络引起了轰动,朋友圈更是被疯狂转发,大家无不被他这种敬业与奉献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陈旭锋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和现代快报评选为“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之一。

面对荣誉和赞美,陈旭锋谦虚地说:“我感到十分惭愧,这样的事在急诊很常见,大家经常抢救病人到很晚,累了就直接在桌子上趴着将就睡一下。只是我比较幸运,被同事记录下来,传到网上。我觉得这个奖项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我们所有医务人员。我被这种社会对我专业技术水平的认可深深感动,更坚定了心中那个决定,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四、让停跳三天的心脏起死回生

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陈旭锋的身影,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陈旭锋从不惧怕困难和挑战。2017年陈旭锋带领团队再次向ECPR这座高峰发起冲击,即把ECMO和心肺复苏相结合。

20178月,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心脏停跳三天,省人医ECMO让他起死回生》的故事就来自陈旭锋团队。花信之年的患者,经历十分钟的心肺复苏仍无法恢复生命体征,死神已经把她的半只脚拖进了鬼门关。接到电话后陈旭锋火速代领ECMO团队赶到现场,面对各方压力他们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救治工作,20分钟后当暗红色的血液从静脉引出,经过氧合器后,变成鲜红的血液由动脉流回患者身体时,所有人紧悬的心终于稍稍落地,陈旭锋团队又一次把一个美丽的生命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

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陈旭锋同志都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坚守为医学事业奉献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作为年轻一代的医务人员、共产党员,他平凡而又伟大是事迹正是我院“德术并举、病人至上”医院精神的传承,为广大年轻党员树立了学习的标杆,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影响了周围越来越多的同仁们,医院上下形成了全员向善的良好氛围。